我厌学,我就是坏孩子吗?
王莹 邓协平 常德天恩心理咨询中心
学生的叛逆、网瘾、厌学等问题的成因非常复杂,要影响并改变他们,就必须了解和研究他们的思想品德、性格特征、成长经历、家庭情况、社会生活环境、学业成绩、兴趣爱好、才能特长等,而不是用负面眼光看待他们,忽视、冷落他们,给他们扣上一个差生或者坏孩子的帽子,将他们边缘化。
刘同学,小时候聪明听话,各科发展均衡,从进入学校后,成绩均保持在年级前三名,旁人羡慕,长辈夸奖。高中刚开学,他信心满满,听课认真,作业按时完成,放学后基本上都把时间放在学习上,与同学们交往良好,学习成绩仍名列前茅。但是,高二下学期,他与从前似乎变了一个人,沉默寡言,与同学和老师、父母交往甚少,脾气变得偏急暴躁,亲情淡漠,对父母常常恶语相向,对学习的热情锐减,成绩开始下降, 在第二学期期末考试的时候,成绩大不如从前。
刘同学为何出现厌学问题?原来,是他的内心发生了微妙的变化。高二分科后,班主任老师对他寄予厚望,不时找他谈心,为他订立学习目标,对他的学习提出了更高要求,一方面刘同学觉得压力很大,另一方面他认为这是老师有意针对他、为难他。特别是有一次考试刘同学成绩下滑后,老师在找他谈话时语气很严厉,对刘同学近段的学习表示了不满,这让刘同学觉得不公平,他认为这是老师对他不好,对他有偏见,不像过去那么看重他、信任他,心里的落差感很大。当刘同学回家将心中的苦闷向父母诉说的时候,父母没有理解安慰,而是毫不犹豫地站在老师那边,支持老师的做法,认为是刘同学做得不够好,不够努力。刘同学认为父母不理解他,为此烦躁不满,对学习产生了抵触。慢慢地刘同学对游戏产生了兴趣, 后来竟沉迷游戏,整日与手机相伴。中午休息时, 饭也不吃, 直接拿手机玩游戏, 和同学交流的再也不是学习方法, 而成了怎么才能玩好某个游戏或者又出了什么新的游戏。这让刘同学与老师、父母的关系更加紧张,刘同学彻底厌学了。
刘同学厌学在心理方面有这样几个明显的特征。
性格方面:刘同学之前因成绩优异在班级群体中较受关注,一直以来都是优秀学生的典范,因此外向开朗,与同学相处友好,老师对其寄予了厚望。因一次考试成绩下滑,老师称其成绩退步,学习不努力,学习态度有问题,因此心理落差大,就叛逆对抗、敏感多疑、自暴自弃,再综合他的发展史,可看到他敏感、脆弱、偏执、倔强的个性。
情感方面:刘同学的父母长期在外工作,生活中没有父母的陪伴,与父母沟通极少,甚至不沟通,与父母的依恋关系不够紧密。加上父母文化水平较低,刘同学一直认为自己在学习、能力等方面优于父母,不认同父母对于教育、学习的观念,认为双方没有共同话题,难以听进父母的意见。刘同学因成绩优异,与同学相处时往往有众星捧月的优越感,很难形成较亲密的朋友关系,在情感上孤独。所以现实生活中出现挫折时,情感上的孤独难以得到共情,很容易从游戏中得到弥补, 因此对游戏产生了依恋。
游戏的影响:刘同学在学习过程中,遇到了困难, 没有及时解决,成绩出现问题, 多将原因归结于外界。如学习成绩好的时候得不到赞扬,成绩下滑了就被老师父母的批评,内心不满, 于是将注意力转移到游戏。在游戏中的一次次“胜利”, 激起斗志和热情, 在那里找到了自信的感觉。我们不得不承认, 游戏由简入难的等级设置恰好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和成就感。
怎样引导转化刘同学呢?
一是要转变认知。让刘同学明白老师对他是真诚的,对他要求高并没有恶意;学习是自己的事,学习可以改变自己的一生;今后走上社会要做一个积极的人,否则就会被社会抛弃;充分认识网瘾的危害;树立自信心,尽可能恢复到之前成绩优异,优等生的成就感会让他面对生活时更积极。
二是要用爱去感染。教育家杜威说过:“尊重的欲望是人类天性最深刻的冲动。”师爱是开启问题生心灵之门的钥匙。作为班主任,既是老师平时也要充当家长的角色,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,衣食住行,要有爱有耐心,对学生多陪伴少指责,在孩子遇到问题或者困惑的时候多引导,少说教。
三是要挖掘亮点。自信心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动力源泉。老师、家长对学生要多理解、关心、尊重、接受、欣赏。不要动不动就打着“我是为你好”的旗号只看孩子的弱点。刘同学本身学习基础不错,有好胜心,在学校遇到不开心时主动向父母沟通,但老师与家长没抓住机会,没看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,导致刘同学走了弯路。
问题绝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, 每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他的特殊原因。作为老师,应该理解学生,他们正在成长,还不成熟,对他们的错误不苛求,要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。在日常教育中,老师要有耐心、有爱心、有责任心,不忽视、冷落任何学生,不用负面眼光看待任何学生,不给他们贴上问题孩子的标签,多探究问题的成因,对问题不回避,在教育中, 充分尊重学生人格, 让学生的个性、潜能得以充分展示, 让学生觉得老师尊重自己, 从内里愿意接受老师的的建议, 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