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位抑郁症接孩子的疗愈之路
常德天恩心理咨询中心
抑郁症是抑郁障碍的一种典型情况。抑郁症是一种患病率高、临床治愈率高的精神障碍,但由于老百姓对该病认知不足,导致坚持接受正规治疗的患者较少,因此也有接受治疗率低、复发率高的特征。
它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,部分患者有存在自伤、自杀行为,可伴有妄想、幻觉等精神病性症状,严重时可能发生抑郁性木僵,可表现为面部表情固定、对刺激缺乏反应、话少甚至不言语、少动甚至不动等。
她曾被权威的精神科专家诊断为抑郁症、强迫症,双相障碍,还多有自杀想法,病情比较严重。经过系统化深度心理干预治疗后,她复学成功,还考上了重点大学。她是在2020年上半年结束心理干预的,离现在3年多了。如今的她康复得非常好,心态积极,对未来清晰而充满信心。
1、孩子抑郁了,不被接纳的治疗可能负作用更大
母亲说:她确诊后马上就住院了,而且是被欺骗的方法留在医院里的。当时她就诊的医院是省内的某大医院省内最权威的精神科之一,所以,父母因缺乏相关知识,又出于对专家的信任,做出了“狠心”的决定。
前一阵看电影《你好,李焕英》中,有一句话深深触动到我。李焕英说:“我的女儿,我只要她健康快乐就好了。”每一位父母在自己的孩子刚一出生时,问的第一句话都是“孩子健康吗?”好像当时对孩子就只有这一个愿望,就是希望孩子平安健康就好。可是随着孩子越长越大,父母对孩子的愿望也不断扩大。我起初也和很多家长一样,对我的女儿有很大的期望,希望她学习优异、多才多艺、能考个好大学、找个好工作......我甚至觉得,我这辈子实现不了的愿望,希望培养她来实现。但是在女儿得了抑郁症后,我那时就只剩一个愿望,我只希望她能好好活下去。
在孩子初显症状时,我和她爸爸立即察觉到孩子可能是心理生病了。但是由于我们没有相关知识经验,就按照常规的就医步骤,带孩子去了省城的大医院,找最权威的精神心理专家就诊。医生通过科学仪器的检测结果,专业且“冷漠”地给女儿下了“抑郁症”的诊断书,还告诉我们孩子病情严重,建议住院治疗。
可女儿认为自己不是“精神病”,不愿意去住院。但我们当时内心十分焦急,认为权威专家的诊断是不会错的。于是,我们狠了狠心采用了欺骗的方式,把她留在了医院。孩子在发现被骗后,在医院当天就情绪失控了。医生对她采取了保护性约束,用束缚带把她捆在床上。这是医院常用的方法,医生自是见怪不怪了,因为几乎每一个来住院的孩子都会有这样一个过程。
我们每次去医院看女儿,她都是泪流满面地求我们带她回去。可她发现无果后,就变成了对我们怨恨,并恶语相向。这个过程孩子痛苦,我们也痛苦。她开始对我们失去信任,开始伪装 。她隐藏自己的情绪,故意表现得很好,让医生觉得她情绪稳定可以出院了。女儿说,那里有很多小病友也是这样毫不知情、莫名其妙地就住进来了,她为此对医院很不满。
我们当时急于想让孩子快速摆脱痛苦,但没想到却给孩子造成了二次伤害。当时我们认为孩子病了,就应该让医生治疗,我们家长只能提供物质上的帮助,而其它方面是帮不了孩子的。既然医生让孩子出院了,那就说明她痊愈了,就这样,女儿成了医院里最快“康复”出院的病人。出院时她很高兴,也是真的高兴。现在想想,那只不过是为出院高兴而高兴。
其实,女儿生病的第一年里,病情并不是很严重,她当时还是比较清醒,主动提出来自己可能是心理出现了问题,想要去看病,也愿意和我们交流,说出自己的困扰。她那是在主动向我们求救,但我们却自以为是地为她选择了一条“正确”的路。但在住院这过程中,没有人真正想过她为什么会这样?没有人想过她真正需要什么?所以她也从来没有对那里的医生打开心扉,也因此学会了伪装。
后来女儿主动再次提起这段经历,她半开玩笑地说,那段经历留给她的“后遗症”确实不少。她现在看见白色药片都下意识难受。但她也理解,我们当时是因无知而所做出的无奈之举,她希望我们不要因此而愧疚。所以,当孩子出现症状后,我们应该先保持平衡心态,再安抚孩子的情绪,观察孩子的行为,学会与孩子保持有效的沟通。然后,要与孩子树立治愈的信心,从语言和行为上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会和你站在一起,共同战胜疾病!最后再积极找寻合适的专业帮助。
心理点评:孩子抑郁了,在不太严重的情况是否住院最好多访几个心理精神科专家,综合情况再作定夺,对于心理精神类疾病,因为其病因与治疗的复杂性,既要相信专家,也别迷信权威,药物治疗同时,心理辅导、心理治疗一定要相伴跟上
2、父母要做治疗康复的参与者
出院后孩子很快复学了,但没过多久,原有的问题又再次显现。而且出现了很多新的病理性症状,甚至是自杀!而专家告知我们,只有再次住院、调整药量,而她更是拼死也不成,但我们觉得这已经无法解决问题了。那段时间是我们家的至暗时刻,我们每天都害怕她自杀,根本无心工作。我们没有专业知识,也意识不到自己的表达方式是否正确,不知道哪句话触碰到她的“引线”她就爆发了。我们无奈地把她送到了一所特训学校。
我们心疼孩子,就觉得不去上学就不上了,大不了一辈子就养着她,护着她。但后来发现,“抑郁症”会让她不断内耗,会自我伤害,那些病理性的心理创伤还扭曲了她的认知,使她厌恶自己,陷入到无限悲痛中无法自拔。但在这期间,女儿即使内心痛苦,但她出门在外时还是尽力控制情绪,保持对他人的礼貌和衣着整洁得体,她骨子里的尊严不允许自己在他人面前情绪失控。她是一个内心很善良、坚强又对自己要求很高的人。
女儿经历了那么多痛苦,但都只选择了去伤害自己,从未想过去伤害别人,她是多么善良的人,她应该幸福地生活在这美好的人世间。所以,我们决定要去寻找真正适合我女儿的医生和治疗方式。天无绝人之路,我们在特训学校那里遇到了一个不错的心理专家,在这样的小地方遇到如此不错水平的老师,肯怕是很多人难以相信的,但事实就是这样。
我们感激有缘于现在的老师。我感觉与之前治疗最大的不同,就是老师让我们父母意识到,我们不再是孩子治愈过程中的旁观者,而是帮助孩子康复的重要参与者,孩子也一定要是积极治疗者的主动者、配合者。心理咨询、心理辅导、家庭教育都会向我们深入浅出地说明孩子每一心理创伤形成的症状、原因与发展,还有相互的关系与影响,让我们清楚明白,让我们避免错误的再次发生。家庭教育、家庭治疗,纠正我们错误的认知,引导我们调整教育孩子的方式,教我们与孩子有效沟通的方法,这也是对深度心理精神治疗的巩固和维护,我们也可以更加了解孩子的心理干预进程,对于孩子后续表现也可以理性看待,及时反馈给老师。同时,这种参与下的明白与清晰,逐渐消除父母面对孩子病况时的“无助感”和“内疚感”。心理干预方式多样,整合治愈,就会事半功倍。
女儿的这次心理干预过程十分曲折,从面诊到开始心理干预,再到女儿完全康复,断断续续持续了近两年,老师在她身上耗费了很多心思。但不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始终相信、配合医生,从不放弃。看到女儿症状一点点消失,一点点地好起来,我们内心高兴极了,觉得付出的所有努力都值得。在女儿治愈基本康复后,她成功复学,还考上了省里重点大学,并在假期参与各类社公公益活动。在康复前,她可是一提到考试就害怕,外界小小的刺激她都很敏感,无法承受。
其实,在她上大一刚刚恢复与他人交往以及学习生活的时候,以及面对大学第一次考试时,还处于康复初期的她又出现了一些情绪波动。由于我们在老师的影响指导下,已经构建了对于孩子教育的新的认知体系,所以孩子在情绪波动时,就及时告知我们。我们也并没有慌张,及时与老师联系,再次对其进行巩固性的心理干预,处理了一些更深层面、之前未挖掘出来的心理创伤。我们知道心理干预的效果有一定的延时性,所以孩子在刚刚恢复学校生活有些不适应,是完全正常的。我们会和老师不定时地反馈孩子的新情况,老师也耐心地一一给我们分析和指导,慢慢孩子就勇敢地迈过了心里那道坎。
心理点评:孩子抑郁症的治疗,父母家人的善于支持与参与极为重要。
3、治愈后要善于维护,要内化成一种经验与素养
在女儿康复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,我们仍然有一段迷茫和不安的时期。虽然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改变提升了很多,但是我们过去确实给孩子带来了很多心理创伤,面对孩子来之不易的痊愈,我们的确小心翼翼。我们的确是有点怕了,我几乎什么都顺着她,怕再惹到孩子,结果是我们过于担心了,这时候我们应更多积极地看待她。
女儿上大学了,我们不能经常见面,更不可能像以往那样时刻观察她,我们不可能不担心。但后来发现,她已经不需要我们再时刻“盯”着她了。她也不会再像以前一样什么都求助于我们,我们对她的影响已经开始逐渐减少,她对外界影响都不会像以前那么敏感了。她开始逐渐敢于独自面对风雨了。不管是疫情在家上网课,还是在校封校,她都能妥善安排好自己的学习生活。
女儿说她的内心不再焦虑,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去调节自己。她在不断内化老师为她构建的积极认知体系,不断巩固自愈,继而逐步形成她新的经验、理念。现在,她还逐渐把老师带给她的理念和影响,融入到她所学的艺术教育专业中,继而传递给他人正能量。女儿的这些变化都是我们没有想到的,我们要改变当初对她过于担心害怕的看法,要和她一起进步。
现在我们只会陪伴她、理解她、帮助她、支持她,不会再要求她、左右她、强迫她。我们全家及时沟通,在思想上始终尽可能保持一致。
她自己认为,老师为她进行心理干预的经历,是一段促使她快速成长的宝贵经历。老师构建的认知体系会让她在今后遇到任何困难时,都能坦然面对,冷静处理。老师至今一直保持着和女儿的联系,引导着她今后的成长与发展,女儿非常的高兴,现在她身边有这么多的人在关心和帮助她,她一定会越来越好。
心理点评:心理干预的结果并不只是病症消失了,而更多是使患者对待自身和周围环境有了正确认知与接纳。心理疾病也是一把双刃剑,在带给人痛苦的同时,人们如何去面对、跨越、战胜痛苦,丰富、成长、成熟自己,这才是一辈子的财富。